科技筑就脱贫路——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开展科技扶贫工作纪实


看新闻太累,试试语音听新闻

  本报记者于险峰 张仁军

  上午还是太阳高照,下午就刮起了大风,扬起了沙尘。记者跟着辽宁省农科院果树所专家张琪静下乡进行科技服务,在去彰武县兴隆堡镇双庙村的大樱桃基地时赶上风沙天气。温室里的大樱桃已经成熟可以采摘,原本不具备生长条件的大樱桃在这里安然落户。

  “这儿风大,还是盐碱地,通过多施有机肥改良土壤。风大就先建棚后栽树,从春栽树改成秋栽树,避免了大风。移栽大樱桃的技术已经成熟,我们根据当地土壤情况指导栽培、修剪,因地制宜制定了丰产技术规程。”专门研究大樱桃的张琪静告诉记者。

  这些大棚都是“扶贫棚”,彰武县是辽宁省重点贫困县,政府投入扶贫资金与企业合作建立大樱桃基地,以此带动近700个贫困户脱贫。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从中得到分红,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以在棚里干活。双庙村贫困户曹宝玉靠此实现了全家脱贫,“我在家种地没啥收入,现在常年在这干活儿,一个月能拿2700元。”

  近年来,辽宁省农科院深入贯彻国家和辽宁省脱贫攻坚总体部署,充分发挥科研单位技术、成果和人才优势,对口帮扶建昌县、义县、阜蒙县、彰武县、岫岩县5个贫困县和建昌县大屯村、阜蒙县莫古土村、岫岩县河北村3个省级定点帮扶村。2018年又启动了“兴城科技扶贫引领示范基地共建”项目,探索科技扶贫助力产业脱贫的新模式,为辽宁省扶贫工作提供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辽宁省农科院院长隋国民向记者介绍:“2018年在对口帮扶地区共实施重大科技项目52项,整合投入科技项目资金1027.9万元,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42个,有效促进了地方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县域经济的发展,积极推动辽宁省脱贫攻坚工作。辽宁省农科院今年正式提出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并具体设计了六个专项行动,科技扶贫示范引领行动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技政结合沿革历史传承

  ——早在1982年,辽宁省农科院便为阜蒙县派出了全国第一名科技副县长,在全国首次探索了选派科技专家挂职政府副职的院地结合模式。近些年,选派政府副职扶贫,实现技政结合,已经成为全国各省市科技扶贫工作的重要做法。

  一到春天,义县的山上山下,百姓的院里院外,到处能看到栽果树的场景。义县人栽果树的热情来源于省农科院选派的科技副县长王宏,从2007年开始挂职以来,他把一座座荒山变成了义县农民脱贫致富的“花果山”。

  拉拉屯村的贫困户姜永得了脑血栓,孩子还在念书,不能做重活。如今,他可以到园里干活挣钱,“我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别人栽树我帮着扶树,浇水我帮着拿管,一天赚60元。”

  义县云升果树家庭农场在山上有1000亩土地,开了600多亩果园,农场主夏俊生告诉记者:“我这个果园倾注了王宏的心血,这几年他经常过来指导我们,在我这儿培养了不少土专家。现在这儿干活的10多个人都是砖城子村的贫困户。”

  从无到有,义县果树目前已发展到27万亩。看数字很容易,当初让老百姓认同栽果树可不容易,王宏向记者介绍科技扶贫工作时说:“刚开始推套袋技术时也生怕套袋的果卖不出去怎么办,我都做好了从家里拿钱收果的准备。蔬菜不好销,我们帮着把沈阳的客户拉过来。如今在义县推广的寒富苹果已出口到东南亚,早金酥梨的规模全国第一。科技推广最主要的还是要改变百姓的思维,为当地建立起不走的专家队伍。”

  阜蒙县平安地镇莫古土村从2014年以来,通过省农科院沙地所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扶,成为全县优质肉羊示范村,发展肉羊产业实现脱贫目标。之前莫古土村的肉羊饲养量5000只,出栏1000只,出栏率仅为20%,当时肉羊养殖户还停留在放牧加少量补饲的程度上,科学养羊水平较低,肉羊高效饲喂技术缺乏。

  村里的贫困户孟宪江从2016年开始养羊,通过沙地所免费提供的种羊脱贫致富,在他家的羊圈边上告诉记者:“如今已繁育到200多只,今年已出栏100多只。拿现在的羊价来说,一年纯利润达到15万元。”

  阜新市政府副秘书长、省农科院沙地所所长于国庆十分支持工作队的工作,5年来他们为莫古土村提供了道赛特、萨福克等优质种公羊20只,并帮助村里建立了肉羊改良培训中心,指导养羊户进行肉羊杂交改良。2018年,全村肉羊饲养量首次突破1万只,达到1.15万只,农民人均纯收入11690元。

  辽宁省农科院在全国最早建立了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合作模式,此后,先后向全省各市选派科技副市长1人、市政府副秘书长6人、科技副县(区)长37人次,向岫岩、铁岭、喀左、开原、大石桥、阜蒙、彰武等县(市)选派镇村第一书记,向兴城市、彰武县选派首席专家。

  当年曾经选派到地方工作的省农科院副院长史书强对此有深刻的感受:“30多年的实践证明,向贫困县选派科技副职,实行技术与行政相结合,协助当地政府抓好扶贫开发工作是一条成功经验。通过签订共建协议,组建专家服务团,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在共建地区推广新成果、新技术,开展人才培训,为振兴当地农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技引领创新脱贫模式

  ——探索“科技+”扶贫模式,发挥科技扶贫的引领示范作用。在全省贫困地区试点实施,建立以科研单位为依托、以新型农业主体为主导带动贫困户的“科技+”的产业扶贫新模式。

  “科技扶贫是伟大的,企业有资金但是没有技术,敢投资建设大棚种花种菜,主要依赖于省农科院的专家与技术支持。”兴城市隆裕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丹向记者坦陈了科技扶贫的重要性,“比如说去年8月菊花出现上百起芽虫病害,我们自己治了几次没有治好。农科院花卉扶贫团队的专家侯忠到来后,重新配方就把虫害治好了。”

  隆裕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兴城市旧门乡李屯村建了30个棚生产出口菊花,辐射周边6个乡镇,带动300人脱贫。正值菊花育苗期,记者看到李屯村的温秀梅正在给苗浇水,她告诉记者:“我家贫困是因为我老公有病,我每天在这干活儿一天能得70元,栽花、起花、浇水的活儿都干。”

  2017年,兴城市旧门乡党委政府引进隆裕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把菊花产业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采取“党支部+合作社+科技+贫困户”的模式,探索产业扶贫新思路。当年初见成效,带动望川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74户356人。

  兴城市华山街道下长茂村的高俊生因病致贫,每个月靠社保85元加上低保194元生活。他成为华山街道食用菌龙头企业精准帮扶户后,每个月可以得到葫芦岛市玄宇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提供的120元分红资金,这样他就可以脱贫。

  华山街道充分发挥玄宇食用菌产业优势,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扶持、贫困户收益”的原则,以多种方式进行帮扶。利用闲置的废墟地为贫困户建造生产大棚,公司通过回收产品进行加工销售,获得收益除去企业运营成本全部用于贫困户经营收入。根据食用菌栽培需求,省农科院食用菌专家不定期开展贫困户免费技术指导工作,帮助贫困户掌握相关生产技术,确保贫困户零投入、零风险。

  省农科院兴城项目首席专家马策向记者介绍,食用菌科技扶贫专家团队根据兴城资源情况和食用菌生产实际需要,在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开展新基质利用技术试验示范,精准化、数字化利用玉米芯、玉米秸秆、豆秸、花生壳等资源,通过新基质合理配置,提高食用菌产量,提升产品品质。

  兴城市扶贫办主任朱庆贵认为要想从根本上长久的脱贫,那就得发展产业,必须要有科技支撑。2018年在省扶贫办的支持下,辽宁省农科院与兴城市开展科技扶贫引领示范基地共建。根据兴城市农业产业特色和技术需求,结合科技资源,成立设施花卉、果树、食用菌、花生、食品加工五个专家科技服务团,并遴选首席专家,采取“政府+企业+科技+贫困户”的科技扶贫模式,试点工作对兴城脱贫攻坚起到重要科技支撑作用,也得到省扶贫办高度认可。

  2019年,省农科院又与彰武县签订科技扶贫共建协议,派出项目首席专家赵立仁担任彰武县副县长,制定了科技扶贫引领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并组织召开首期“辽宁省农科院彰武县人民政府产业扶贫培训班”,培训彰武县乡镇书记、镇长,村书记等260余人。

  彰武县委书记刘江义高度重视科技扶贫工作:“与省农科院进行科技共建,这为彰武县加速县域经济发展、实现脱贫摘帽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作为全省科技扶贫的主力军,多年来省农科院一直选派科技副县长和扶贫工作队在彰武县开展各项工作。通过多年的科技帮扶,彰武县已初步形成以甘薯、食用菌、花生、中药材等为主的特色种植产业,以葡萄、西甜瓜、大樱桃、树莓、绿色蔬菜为主的果蔬产业,以肉牛、肉羊为主的畜牧养殖产业。

  科企联袂撬动产业升级

  ——开展科企合作,增强扶贫动能,推进科技成果在帮扶地区转化。“龙头企业(合作社)+生产基地+科研单位+农户”的扶贫模式能有力地促进地方特色产品的开发,这是帮助农民最终摆脱贫困、推进农业产业化、引导地方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有效途径。

  “我们合作社今年准备种200亩的高油酸花生,这是由省沙地所从阜新鲁花公司引进推广的高油花生品种,产品也由鲁花公司回收。种子、化肥、农药都是由沙地所无偿提供给我们。”阜蒙县大自然花生种植合作社理事长韩冬梅告诉记者。

  这几年省沙地所都承担当地的农业综合开发科技项目“花生高产栽培综合配套技术示范推广”,“通过所里的项目与企业合作,对村里进行科技扶贫,推广花生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花生大垄双行降解地膜覆盖种植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沙地所副所长王海新向记者介绍了科企合作的情况。

  近年来,省农科院把科技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选派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骨干人才,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担任企业技术负责人,帮助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建设一批新品种、实用技术、绿色生态的农业产业化试验示范基地;利用农业产业专家长期技术指导的优势,扩大示范基地优新品种、实用技术的辐射范围;加快成果转化进度,带动更多农民依靠农业科技致富,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坚定信心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沙地所为榨油企业和深加工企业提供优质的花生原料和技术支撑,促进了阜新花生产业的健康发展。与玛氏食品中国有限公司合作,争取项目支持,引进高油酸花生品种进行平行选择,同时开展高油酸花生育种研究,为建设高油酸花生原料生产基地提供技术支撑;与阜新鲁花浓香花生油有限公司共同引进推广高油、高油酸花生种子20余万斤,在阜蒙县建立高油花生良种示范基地,为公司提供优质花生原料。

  食用菌所帮扶岫岩县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引进香菇、滑菇、羊肚菌等新品种,推广菌种标准化生产、香菇双层出菇棚、层架香菇栽培、食用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4800万袋,使合作社社员亩效益增加6000元。引进了羊肚菌品种与栽培技术,填补了辽宁人工种植的空白。栽培所帮扶彰武县双明地瓜种植专业合作社,引进优质、高产、耐旱甘薯品种,推广高产栽培模式和高产栽培技术,带动周边3万余亩的甘薯生产,打造阜新“明水地瓜”品牌,产品销售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等地,年效益达2000万元。

  省农科院将承担的科学研究、科技推广工作与科技扶贫工作有机结合,整合科技项目在帮扶地区密集实施,有效克服了缺乏扶贫专项资金的难题。近五年,全院为帮扶地区优先提供项目资金和技术支持,整合国家粮丰工程、科技特派、中央财政推广、国家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农业综合开发等国家、省、市(县)各级项目159项在扶贫地区实施,直接投入项目经费4567万元。

  隋国民表示,今年省农科院将强化特色农业品牌建设,与帮扶地区农事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在建立原料生产基地、研发生产工艺、检测产品质量等方面,为帮扶地区的龙头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提升当地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深加工水平。鼓励农科院和优秀专家按照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在贫困地区实施科企合作,探索科技服务承包等扶贫新模式,实现“政府+企业+科技+贫困户”合作共赢。


农业技术  农业论文  农业新闻    点击添加QQ交流群:120510388    打赏


猜你喜欢

有“智”更有“质” 春耕尽显“科技范”

建设农业强国,基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4%,越来越多的科技要素向广袤田野聚集

2024-04-27

农业强国建设扎实推进

丰收粮颗粒归仓。黄淮海平原广袤田野上,越冬小麦盖上了“棉被”,正在积蓄生长的力量。南海之滨,海南南繁育种基地,又迎来科研人员忙碌的身影,抢时间、拼速度,一个个新品种从这里走向全

2024-04-03

美美与共话姑苏 ——看一个特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高水平率先实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开弦弓村。26块石阶静静向费孝通江村纪念馆延展,台阶上清晰刻录着费孝通先生1936-2002年间26次访问开弦弓村的信息。以这方烟雨江南地为观测点,他写下了著

2024-01-10

推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培训班在安徽砀山举办

推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培训班在安徽砀山举办9月14日—15日,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在安徽省砀山县举办推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培训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品种培优、

2023-12-22

红山大地绘画卷 争把“粮田”变“良田”——红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纪实

红山大地绘画卷争把“粮田”变“良田”——红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纪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

2023-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