汩汩清流润心田——陇西县利用“引洮工程”发展产业助农增收


看新闻太累,试试语音听新闻
  干旱少雨、水资源极度匮乏,曾是长期制约陇西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从人在河沟里等水、抢水,到雨水集流工程,再到凝聚了几辈人心血的引洮“圆梦工程”,51.92万陇西人不仅吃上了安全水,还种起了蔬菜、养起了牛羊,过上了好日子。

  每天早晨喝罐罐茶,家住福星镇种和村的朱鼎民老人多年来坚持这一生活习惯。他说:“原来的水又苦又咸,现在喝茶的水很好,好喝。”

  种和村位于陇西县西北山区,自然条件严酷,是全县较为干旱的村子之一,“一碗油换不了一碗水”是曾经的真实写照。

  “那个时候我们就在河湾里担水吃,早上5点就起床排队,挑一担水要50分钟。”种和村村民朱金鹏对当时挑水吃的情形仍记忆犹新。

  1958年,我省历史上首次规模最大的引洮调水工程开始建设,作为参加“引洮工程”建设的先遣队成员,当时年仅16岁的朱鼎民和村民们被派往岷县参加施工。

  “那时候条件差,没有机械化的东西,施工就靠钅矍头挖、铁锹铲。”朱鼎民回忆道。后来,由于技术设备落后,这项工程被迫叫停。上世纪90年代,当地启动了雨水集流工程,通过将雨水、雪水积存到水窖里沉淀后饮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

  “修了水窖在当时已经就好得很了,至少不需要在河沟里面担水了,减轻负担了。”朱金鹏说。

  但是,每当遇到冬春连旱现象,水窖里也就没有积水,原先河沟里的泉水也干涸了,村民们只能到外村买水喝。

  “大家从20公里外的地方拉水,光运费一年就几百元,洗脸就只倒一碗水洗,再没有多余的水,家畜也不敢多养。”朱金鹏说。

  缺水,不仅影响着老百姓的正常生活,也同样制约着农业产业的发展。何时才能用干净清洁的自来水熬上一杯罐罐茶,并靠着充足的水来发展产业,曾是当地群众的一个梦想。

  经过几代人半个世纪的奋斗,引洮供水一期工程终于通水了。一股清泉流到了这里,也流进了朱鼎民老人的心田,一家人的吃水梦终于圆了。

  “洮河水引来了,有水吃了,自己门前园子种些菜,就不用上街买去了。我这辈子能吃上洮河水,确实不容易啊。”朱鼎民感慨地说。

  “人吃的自来水、牛喝的自来水,现在我养的3头基础母牛一年产上3头牛犊,能赚2万元呢。”朱金鹏难掩幸福之情。

  为了最大限度发挥“洮河水”的效益,陇西县投资310万元正在修建3000立方米蓄水池。

  “这个蓄水池的作用主要是调蓄调压,主要解决的是福星镇、德兴乡、柯寨镇、双泉镇这4个乡镇的2.5万户群众的吃水问题。蓄水池运行以后,不管是干管断流、还是维修检修,下游的群众不会受到影响。”福星镇供水管理站站长刘斌说。

  近年来,陇西县通过实施引洮供水一期和漳陇农村安全饮水两大工程,解决了全县51.92万人的饮水问题。两大工程共修建供水干管、支管、分支管线2840公里,村级管网5231公里,调蓄池269座。截至目前,全县安全饮水实现100%,自来水供水管网到村、到社覆盖率达到100%,到自然村覆盖率达到96.3%,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1%,自来水入户通水率达到93%。

  通讯员 张登华 党国飞


农业技术  农业论文  农业新闻    点击添加QQ交流群:120510388    打赏


猜你喜欢

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

【各界看两会】作者:何秀荣(国务院参事、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眼促进农民增收,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培养用

2024-04-03

对话黑龙江省农机产业协同创新体系首席专家陈实如何加快推进我省高端农机装备产业发展

智能除草机器人田间作业。深入半履带智能农机企业指导。近年来,我省农机产业技术创新不断,在耕作、播种、中耕施肥、植保、收获、智能监测、无人农场及智能农机标准制定示范技术等方面取得

2023-12-22

首届中国(黑龙江)国际绿色食品和 全国大豆产业博览会开幕

农业农村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黑龙江)国际绿色食品和全国大豆产业博览会在哈尔滨开幕,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视频致辞,黑龙江省委

2023-11-17

省园艺中心参加全国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场会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10月20日,农业农村部在陕西延安召开全国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张兴旺出席会议

2023-11-03

Mysteel解读:下周豆粕产业链心态调研 看跌比例明显增加

热点栏目自选股数据中心行情中心资金流向模拟交易客户端我的钢铁网本周CBOT大豆(5287,37.00,0.70%)震荡运行,连粕期价上调为主,整体现货价格继续上调。截至8月31

2023-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