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羽玉


看新闻太累,试试语音听新闻

乌羽玉(Lophophora willamsii),又名僧冠掌,爱好者俗称“乌鱼”、“鱼”,系仙人掌科乌羽玉属多肉植物。老株丛生,萝卜状肉质根;球体扁球形或球形,表皮暗绿色或灰绿色;株高5~8厘米,棱垂直或呈螺旋状排列,顶部多绒毛,刺座有白色或黄白色绒毛;小花钟状或漏斗形,淡粉红色至紫红色;浆果粉红色,棍棒状,有10余粒黑色种子。

乌羽玉的品种很多,常见的有仔吹乌羽玉 :球体较小,易生仔球,常丛生 ;白花乌羽玉 :球体较大,多棱,花白色;乌羽玉冠:也称乌羽玉缀化,植株扭曲生长,呈鸡冠状;乌羽玉锦:斑锦变异品种,球体有不规则的黄色或白色斑块,有时整体呈白色或黄色。还有五棱乌羽玉、多棱乌羽玉、大型乌羽玉、有刺乌羽玉、长毛乌羽玉等。

同属近似种有翠冠玉:球体直径可达15厘米,棱较少,表皮翠绿色,刺座簇毛长,花淡黄白色;银冠玉:球体扁球形,棱多,表皮蓝绿色至灰绿色,被白粉,顶部的毛又白又厚,花粉红色、紫红色或淡黄白色。银冠玉、翠冠玉的园艺品种都很多,银冠玉有疣突较大的‘巨疣银冠玉’,疣突下垂的‘垂疣银冠玉’,疣突较小的‘小疣银冠玉’,疣突呈龟甲状的‘龟甲银冠玉’,还有刺银冠玉、银冠玉缀化等珍品;翠冠玉有小池浓绿、村主云海、仲本龟甲、翠冠玉缀化等精品。

乌羽玉原产墨西哥中部和美国得克萨斯州的荒漠地区,喜温暖、干燥和阳光充足,怕积水,耐干旱和半阴,要求有较大的昼夜温差。生长期在春、秋季,浇水掌握“不干不浇,浇则浇透”,避免盆土积水,否则会造成根腐烂,而长期干旱,植株生长缓慢,甚至停滞,表皮发皱,无光泽。乌羽玉喜空气湿润,有人用饮料瓶将球体罩起来养护,虽球体饱满,表皮洁净、润泽,但会因空气流通差而感染锈病,可定期喷洒多菌灵、粉锈宁等预防。生长期每月施一次腐熟的稀薄有机液肥或“低氮,高磷、钾”复合肥,勿将肥水溅到球体上。夏季高温时植株生长缓慢,要求通风良好,避免闷热、干燥,否则易受红蜘蛛危害,还会产生锈病或茎腐病;并适当遮光,以防强烈的直射光灼伤球体。冬季置室内阳光充足处,夜间最低温度在10℃左右,并有一定的昼夜温差,可正常浇水,使植株继续生长,如不能保持10℃,则控制浇水,使植株休眠,5℃以上可安全越冬。每年4月翻盆一次,盆土要求疏松肥沃、排水透气良好,有一定的颗粒度,含适量的石灰质,可用腐叶土或草炭土2份、粗沙3份混合配制,并加入少量的骨粉、贝壳粉等;有人在赤玉土、兰石等材料中掺入适量的缓效复合肥栽培,效果很好。由于其肉质根肥大,适用较深的盆种植,盆底多垫瓦片或颗粒较粗的砾石,以利于排水。

乌羽玉可用播种、嫁接和扦插繁殖。播种在种子成熟后随采随播,由于种子细小,覆土不宜过厚,并罩上塑料薄膜或玻璃将其“闷”起来,以利于种子发芽,播后7~10天出苗。嫁接采用平接法,砧木可用草球、金琥、龙神柱、袖浦柱等,三棱箭与乌羽玉缺乏亲和力不宜采用;接穗可用实生苗或大球萌发的小球,有些品种不易产生仔球,也难采到种子,可将顶部生长点破坏,促其萌发仔球,待仔球长到一定大小时取下嫁接或扦插。扦插多在生长期进行,应据球体伤口的大小,晾1、2周,伤口较大的要晾1个月,待伤口干燥后,插于粗沙或蛭石中,保持土壤稍有潮气即可。

乌羽玉知名度高,品种多,适于品种收集栽培,也可盆栽布置窗台、阳台等处。


农业技术  农业论文  农业新闻    点击添加QQ交流群:120510388    打赏


猜你喜欢

西藏拉孜县青稞种植用上数字化系统——“屏上的数据,就是大家种好地的底气”

清晨,太阳刚升起,西藏日喀则市拉孜县曲玛乡坚达村村民达瓦加拉一脸担忧地走进村委会,找到村支部书记开尊,忍不住问道:“今天天气适合耕种青稞吗?”“这几天一直在检测村里农田的土壤养

2024-04-27

2024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表彰在即 农民工获奖占比再创新高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4月27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吴晓东)记者从中华全国总工会获悉,五一表彰大会4月28日将在京举行,表彰202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获得者。据介

2024-04-27

机械化率达100%!新疆棉花种植进度条:■■■■□

这几天,新疆南部棉花种植接近尾声,气温相对较低的北疆地区棉花种植大面积开始。天山南北以科技赋农,采用数字农业集成技术,大幅提高棉花种植智能化、管理精细化,棉花种植面积完成80%

2024-04-27

拉人拉货还拉快递 农村的公交车有点忙

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是整合农村客运、货运物流、邮政快递资源优势,通过站点设施、运力网络、技术装备、信息平台的共建共用共享,推进资源高效集约利用的农村运输服务发展新模式。记者从交通

2024-04-27

有“智”更有“质” 春耕尽显“科技范”

建设农业强国,基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4%,越来越多的科技要素向广袤田野聚集

2024-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