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市希水新村:盘活土地资产 打造强村富民新样板


看新闻太累,试试语音听新闻
  昔日,这里曾是“九河下稍,五年一小涝,十年一大涝”的沿河村;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卫生环境“脏乱差”的落后村;是农业产业单一,生产方式相对滞后,群众收入较低的贫困村。如今,这里是全省第一个实施土地增减挂钩并取得成功的示范村;是一个地段繁华、环境优雅、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农村新型社区;是一个村强民富、班子团结、村民和谐,齐心协力奔小康的样板村。这里就是海城市西四镇希水新村。

  穷则思变,从国家政策里找出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村里更不能拖后腿,为改变村弱民穷的现状,历届村“两委”班子从上任伊始就不等不靠,想方设法探寻强村富民的办法和路径,但基于现实和各种原因,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如何改变农村面貌?如何改变农民生活?如何建设新农村?他们在孜孜不倦的探索中,从国家大政方针中找到了答案。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土地增减挂钩等国家出台的新政策为村里改变现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经过先期调查研究,村“两委”班子达成一致意见,决定在“土地增减挂钩”上找路子、闯出一片新天地。在市镇两级党委政府的全力支持、帮助和指导下,村“两委”班子先后通过多次征求村民意见、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决议等方式,做通了全体村民的工作,消除了全体村民的顾虑。同时,积极沟通协调、上跑三家,终于把辽宁省第一个实施土地增减挂钩示范项目争取了下来。从2013年5月开始,希水新村开始了筹建工作,特聘请了辽宁省北方设计院负责规划设计,力求新村建设科学合理、尊重村民意愿,结合农村新型新村建设的实际,规划设计了含公共住宅区、公共服务区、仓储区和休闲娱乐区四个功能区为一体的新型农村社区。历经一年多的紧张建设,2014年9月,异地新建的22栋8万平的高标准居民住宅楼,3万平上下两层仓储用房,1.4万平的现代化小学和幼儿园,1800平新村综合办公楼,2万平的大型娱乐广场和人工湖等一个完整现代、宜居宜业的新型农村社区呈现在人们面前,成为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一道靓丽风景。700多户村民喜迁新居,生活环境、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从农村人一下子成为了城里人。在“土地增减挂钩”这个支点的撬动下,全村各项事业驶入了快车道,希水新村奔小康的道路也越来越宽、越来越顺,一跃成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

  盘活资源,在增收创收上做文章

  思路决定出路,思路一变天地宽。村“两委”班子通过实施土地增减挂钩这个项目,理清了发展思路,找准了发展壮大的突破点,确立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模式。一条腿是做好土地这篇文章,通过集中流转土地增加集体收益。希水新村最大的资源就是土地,通过土地增减挂钩,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等措施,村里新增集体耕地1000亩,合理利用好这1000亩耕地,将为村里增加丰厚的集体收入,经过一番调查论证,结合村里农业发展实际,重点规划建设了三个产业区,即400亩设施农业生产区,400亩畜牧家禽养殖区和200亩高新特优农业区,发展定位为海城西部农业现代化、产业化高标准示范点。在完善水、电、路等设施的基础上,通过招商引资对外流转,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80多万元的稳定收益,并吸纳解决村内近千人剩余劳动力就业。以此为带动,全村大棚生产基地面积突破1500亩,优质超级稻生产基地面积实现5700亩,畜牧养殖基地规模突破15万只(头)。仅从事农业生产村民每年能增收近万元,从土里刨食刨出小康生活在这里已成为现实。特别是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依托产业区、产业链建立了党支部和党小组,组织党员带动群众发展生产,无偿为群众提供技术支持、开拓市场,建立产业党组织示范基地3个,党员科技示范户50余个,130多名党员参与其中,带动500多户群众发展生产,仅棚菜产业链党小组就带动300多户群众发展棚菜生产。另一条是创办村集体经营资产,实现村集体稳定增收。在新村建设过程中,村“两委”敏锐的认识到,新村回迁后产生的人口集聚效应,将有力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集体增收的重要渠道。除留足办公活动场所外,村集体还回购商业门点20个,作为集体经营性资产,对外出租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20余万元。产业园区的开发和商业门点的出租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也带动了村民从事务工、餐饮、修理、运输、零售等其他行业快速发展,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劲头越来越足。

  实践宗旨,在利民惠民上下功夫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村“两委”班子始终坚持发展为民、坚守为民初心,村民的所思所想所盼,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村班子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在新村建设过程中,村“两委”班子为做好服务村民工作,设计建设了便民服务大厅、魅力希水展厅、学校、幼儿园以及娱乐广场等10余个办公、活动、服务场所,真正实现了村民“娱乐、购物、看病、上学、读书、调解、办事”不出村。特别是村集体有了稳定、固定的收入后,更有了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物质基础。从2014年起,村里每年支出100余万元,为每户上楼的村民交纳50%的取暖费和自来水费、垃圾清理费等费用,极大降低了村民上楼后的生活成本;每年拿出10多万元,整修村路和田间作业路,方便村民出行和田间作业;每年都投入1万多元,组建村广场舞队、老年秧歌队,为队员们购买服装和乐器,村民业余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每年都筹集资金35万元,为每名村民交纳新型农民合作医疗保险,有效解决了部分村民“小病拖、大病扛”现象;每年拿出4万元,为全村7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生活补助,让他们在古稀之年感受党的温情,安享晚年幸福生活,使广大村民真真正正享受到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给大家带来的实惠。同样,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精神境界的提升,希水新村治安案件发生率逐年降低,村民们团结互助、谦和互让,一派祥和宁静安逸的希水扑面而来。


农业技术  农业论文  农业新闻    点击添加QQ交流群:120510388    打赏


猜你喜欢

关于印发《千村示范创建+之打造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肉牛产业发展样板村实施方案》的通知

市(州)乡村振兴局、畜牧管理(农业农村)局、县(市、区)乡村振兴局、畜牧管理(农业农村)局《“千村示范创建+”之打造打造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肉牛产业发展样板村实施方案》现印发给

2022-11-06

[山东]奋力打造全国现代畜牧业齐鲁样板

畜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肉蛋奶是百姓“菜篮子”的重要品种。山东是畜牧业大省,党的十八大以来,聚焦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畜产品供应能力,切实抓好安全保障,深入推进

2022-11-05

贵州铜仁:利用山地资源 打造富民产业

近年来,铜仁利用辖区内的山地资源指导当地乡村在山上林下发展种养殖业,带动了不少群众增收。这些工人原本是本地的村民,村里建了养鸡场后,他们就来这里打工了。据了解,这个鸡场专门利用

2021-06-25

陕西宁陕县小香菇长成富民大产业

本报讯(记者孙金龙通讯员杨宁党欣春)初秋时节,走进宁陕县皇冠镇兴隆村香菇基地大棚,放眼望去,一排排菌袋摆放得整整齐齐,菌袋上长满了一朵朵香菇。村民正忙着把香菇采摘下来,放到筐子

2019-09-23

荒山坡种植芭蕉芋绿山又富民,每亩收入3000元!

近日,笔者来到南川区南平镇水丰村,远远就看见一片片山坡上,满山遍野都是又高又绿的芭蕉树,有的正开着红花,放眼望去,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然而,谁能想到

201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