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全省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典型模式


看新闻太累,试试语音听新闻
甘德县岗龙乡岗龙村位于果洛州甘德县岗龙乡中部,地处黄河流域500—550公里处北岸,平均海拔3950米,是一个纯牧业村。全村总面积41.7万亩,178户769人。近年来,岗龙村根据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试点社建设要求,以股份制改造为着力点,以切实转变传统牧业经营方式和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切入点,以发挥党组织党员示范带头作用为出发点,以产业精准脱贫和增加牧民收入为落脚点为目标。在省、州、县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业务部门的引领和指导下,对社员牲畜、草场、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整合,草场的划区轮牧、牛羊的合理分群、劳动力的分流就业进行了有效的探索。转变了岗龙村以往传统的畜牧业经营方式,融入了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模式中。基本解决了人、畜、草之间不平衡的矛盾,为畜牧业持续发展、牧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的“三方”共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合作社发展历程

长期以来,畜牧业收入是果洛农牧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牧民以放牧为生,过着随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但由于超载放牧、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等因素,使草原退化、沙化、虫害和鼠害状况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从2003年以来,牧区实施了退牧还草工程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通过各项建设和保护措施的实施,减少了水土流失,防止了土壤沙化,有效遏止和减缓了天然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势头,局部地区出现了好转,但是岗龙村牧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千百年来形成的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现行的经营体制对草原生态保护的影响依然突出,难以与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融合,分散放牧、超载放牧的传统数量型畜牧业已经走到了尽头。    

为破解“人、草、畜”矛盾日益突出和牧民增收难等矛盾,疼定思痛,2009年8月,岗龙村党支部书记赞忠召开牧民动员大会后决定以15万元扶贫资金为启动资金,组建岗龙村扶贫互助社,当年只有22户牧户加入,经营方式为代牧制,年底收益分成,迈出了探索牧业发展变革的第一步。

2011年,岗龙村扶贫互助社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提出“以科学合理利用草地资源为基础、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核心、建立草畜平衡机制为手段、组建牧民合作经济组织为切入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牧业增效、牧民增收为目标,坚持分流牧业人口与减畜相结合,逐步建立起生态补偿机制,加快现代畜牧业建设步伐,推进草原畜牧业跨越式发展的生态畜牧业”战略决策,将原先组建扶贫互助社的基础上重新成立岗龙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制定完善合作社章程等各项规章制度,以合作社为平台,坚持以草定畜,充分利用政府持持资金,利用配股促整合,财政资金主要用来购置生产畜,再以折价方式折算成股份投入到合作社,作为“种子股”;社员在自愿的基础上,按一定比例(最少1︰1,视牧民积极性而定)以生产畜配套作价入股到合作社、或以草场作价入股到合作社(社员股)进行配股,配股后形成的“种子股”、“社员股”计入社员在合作社中的股份,由合作社根据生产要求,对入股到合作社的牲畜、草场进行优化重组,生产畜按标准畜群重新进行组群,草场根据畜群进行重新划区轮牧,由合作社社员选举产生放牧员从事放牧,所生产的畜产品由合作社统一竞价销售后,支付放牧员工资等支出后纯收入按股进行分红;实行入社自愿,退社自由,退社时只允许退回社员个人入股的份额,政府扶持形成的股份重新分配给其他社员。2015年随着青海省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岗龙村选定为果洛州推进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试点合作社,合作社掀起了以生产资料股份制改造为重点内容的建设高潮。通过各方面的支持和努力,目前,合作社178户牧民全部入社,入社率为100%,实现了全员入社的目标,全村牧户草场、牲畜已全部折股整合。

二、主要做法

1、明确配股,推进股份制改造。合作社要求全村加入合作社,入社率达100%,实现全员入社,全员入股。经社员大会确定后的章程中规定:社员现金入股,500元为1股;牧户以草场和牲畜折价入股,每股500元计,其中:生产母畜(带犊)1头折合人民币6000元;优良生产母畜(带犊)1头折合人民币5500元;四岁以上空胎母畜1头折合人民币4500元;三岁母畜1头折合人民币2500元;满口公畜1头折合人民币3000元;六牙公畜1头折合人民币3000元;四牙公畜1头折合人民币2500元;对牙公畜1头折合人民币2500元;三岁公畜1头折合人民币2000元;种畜1头折合人民币5000元;种公畜1头折合人民币10000元;草场分为禁牧、可利用和黑土滩三类,草场入股按照草地承包使用权折标准亩计算,可利用草地每100亩为1股;黑土滩不折股,整合后由合作社统一保护和治理。

2、草地和牲畜折股入社,实现资金变股金、牧户变股民。通过折股整合,现有股份51133股,股金2556.66万元。其中:牲畜股  入股牦牛2502头,折股金额1218.85万元;草场股 入股草场128828亩,折股金额64.41万元;国家投资 国家投资的资金全部要折股量化到每个入社社员头上,折股量化涉及牧户178户,每户折股71539.33元,折股金额1273.4万元。

3、草地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划区轮牧。合作社针对夏秋草场牲畜潜载力强,冬春草场牲畜潜载力弱的现状,草场分类不分级,全部折股纳入合作社,制定草场划区、牲畜轮牧的划区轮牧方案,明确规定放牧顺序、放牧周期和分区放牧时间,逐区放牧,轮回利用,实现一个季节一个区的轮牧方式。全村草场面积284208亩,其中夏秋草场112583亩,冬春草场128828.002亩,黑土滩面积16796.998亩,乡政府草场租赁给合作社26000亩。具体划分为:1、冬春草场面积为128828.002亩,载畜量:12229.84个羊单位,划分:分为63个轮牧小区,每区为2000亩。牛群规模:63群(每群为50头)。 2、乡政府草场租赁面积:26000亩;载畜量:2468.22个羊单位,划分为7个轮牧小区,6个牛群,每群105头,第七群115头。3、饲草基地面积:2800亩,载畜量:2301.37个羊单位,划分为2个轮牧小区,4个牛群,每群50头。4、夏秋草场面积:112583亩,全部为禁牧区。

4、牲畜分群饲养,实现高效养殖。为提高养殖效率,繁育优良畜种,优化畜群结构,合作社对入社牲畜分群不分家,实行集体统一经营。以草定畜,超载牲畜与州级肉食品加企业对接后全部出栏、出售。岗龙合作社以饲养牦牛为主,整合后牲畜存栏由原先的8719多头(只、匹)下降到存栏牲畜4095头,其中:政府扶持资金购买牛1313头,牧民入社2502头(繁殖母牦牛2137头,种公牛365头),放生牛280头。牲畜组群分为四组,母畜63个群,每群50头;公畜(肉牛群)2个群,每群100头;种畜5个群,每群93头;放生群为4个群,每群70头。并与放牧员和挤奶员签定协议书,奖罚分明。合作社提出逐步淘汰杂畜,专营母畜群,统一经营种畜群,按照牲畜种类、生产用途、性别、等经过鉴定重新组建畜群按类别分群饲养,实现了养殖标准化。同时,为提高牲畜饲养效益,合作社在分群饲养的基础上大力推行牲畜高效养殖技术,实现养殖科学化。

5、畜疫防治实现了群防统治。合作社将牲畜整合后,按性别、按年龄、按生产性能分类组群,固定了放牧地点、放牧人员。对牲畜的两季常规疫病防治疫苗的注射及常见寄生虫病驱虫药的投服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实现了乡兽医站统一时间、统一人员、统一药品按群防治,统一治疗的措施,避免了疫防出现漏洞、留有死角的可能性。保证了牲畜的健康成长发育,迎来合作社的预期收入。

6、社员分工分业,用工按劳取酬。合作社根据社员能力进行分工,合理分配到不同生产岗位。每年通过牧民自愿申请和全体社员民主投票,选拔放牧员等人员从事畜牧业,劳务输出可在县城内从事洗车行、出租车、畜产品销售的工作。到县城宾馆、餐厅、公司打工,在合作社从事藏族服饰、家具等生产和畜产品销售。

合作社总劳动力394人,具体分工为:(1)合作社理事会9人,监事会5人,会计1人。(2)牦牛养殖第1组:放牧员10人、挤奶员20人。第2组:(1)放牧员21人、挤奶员42人。(2)放牧员14人、挤奶员28人。第3组:放牧员18人、挤奶员36人。(3)商业区  餐饮5人,土特产门市部4人,粮油门市部3人,酸奶加工厂15人,蔬菜大棚6人。(4)劳务输出  外出务工126人。(5)饲草种植 饲草种植员15人,技术员10人,机械驾驶员5人。(6)环卫工人  乡政府环卫工人10人。

7、产品统一销售,实现市场对接。合作社积极与州内金草原、5369和久治青南等加工企业对接,实行牲畜有序出栏统一销售,合作社建成规模化养殖基地2处,建成全封闭畜棚15幢,可年饲养1000头。对合作社淘汰杂畜进行短期育肥后集中出售实现了经济效益最大化,另外,合作社在县城步行街购置1处商铺,统一销售合作社酸奶、土特产等各类物产,经济效益增值实现大幅提升。

8、收益按股分配。按照合作社章程规定,合作社的收益实行社员以所持股份按股分配。全体社员每年都可按持股比例从合作社获得股金分红。扣除提取的公积公益金后,全部用于合作社分红。

9、扶持贫困户,按时脱贫,巩固收入。对建档立卡贫困户,除正常的按股分红外,在特殊情况下给予额外的生活救助。同时,将国家扶持的扶贫资金投入到合作社当中增加股份,来实现长期收入。

10、融合发展二、三产业,推进经营转型升级。合作社通过积极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先后建成了岗龙牦牛鲜奶加工厂、奶源基地、蔬菜大棚种植基地、餐饮店、粮油店、土特产销售部、饲草种植基地等实体经济,为转移富余劳动力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还推出了“鳌云”牌纯牦牛奶、酸奶、糌粑等一系列高端乳制品,并取得了QS认证,深得市场认可。

11、生态奖补资金统一用于发展生产。合作社通过群众大会,将2017年草原生态奖补资金统一整合后投入到乳制加工厂的改扩建当中,以股份形式折股到每个社员股金中,用于乳制品的生产发展。待有收益后按股进行分红,在保护生态和发展产业中发挥了作用,为社员的长期收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取得的成效

岗龙村合作社按照“划区轮牧、合理载畜、整合资源、多种经营”的发展理念,与生态奖补、退牧还草和游牧民定居相结合,积极转变生产经营和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成效:

1、合作社社员增收明显。入社前大部分牧民收入来源除政策性收入外仅靠是零散销售奶产品、蕨蔴等的收入,然而,入社后收入来源主要是政策性收入外,还有劳务性工资和合作社股份分红收入。

2、劳动力分工分流成效明显。全村劳动力394人,劳动力占总人数的51.2%,仍从放牧挤奶等工作198人,占总劳力人数的50.2%、转移二三产业劳动力70人,占总劳动人数的17.8%;外出务工人数126人,占总劳力人数的50.2%人,占总劳力人数的17.8%;外出务工126人,占总劳动力人数的32%;(1)建成的餐饮店、粮油店、土特产销售部,吸纳了劳动力12人(餐饮店5人、粮油店3人、土特产销售部4人)。(2)建成的2栋蔬菜大棚基地,吸纳了劳动力6人。(3)建成的奶源基地为牦牛鲜奶加工厂提供奶源,同时吸纳劳动力210人(放牧员63人、挤奶员126人)。(4)建成的牦牛鲜奶加工厂,日可加工鲜奶5000斤,吸纳了劳动力21人(员工18人、司机3人)。

3、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突出,合作组织管理事务能力显现。一是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两委班子成为合作社的带头人。赞忠等人既是党支部成员,又是合作社理事会成员,以发展合作经济为抓手,在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社员大会的组建运行当中,党支部通领参与合作社各项事务,调动村级团组织、妇委会、治安组织、调解小组、民间兽医等组织及人员,全方位对合作社的运行做宣传、培训、就业等生产生产服务工作,并积极参与牲畜适度组群,划区轮牧和放牧、挤奶、运输、畜产品加工等富余劳动力的分配,发挥了参与、出谋划策的作用,做到了带领全村人民保护生态、共同致富。二是合作社统一为全村人员解决缴纳医疗保险费。合作社成立的第一年为入社社员缴纳了医疗保险,第二、三年将全村人员缴纳医疗保险,三年来累计交缴款达30万元。三是合作社济贫救困办实事,凝聚人心。2016年分红时单独拿出5.3万元给入社的32户困难户进行补助。2012年年初甘德县发生严重雪灾,牲畜死亡率达到19.76%,从合作社饲草基地调拨为偏远地方的牧户饲(草)料15吨,减少了牦牛损失;四是合作成效显著,带动示范辐射周边区域。由于合作社发展效益显著,2015年以来,来自省、州相关部门及玉树、玛多、玛沁、班玛县等地200余人前来到岗龙合作社调研考察和观摩学习,极大地带动其他区域合作社的发展。五是加快城镇化和二、三产业融合。合作社成立后整合了72群牛,全村原有178户只需要72户从事放牧。大部分牧民家庭可搬入定居点,向城镇转移,从事非牧业二、三产业来增加劳务收入。六是抱团发展,群众认识逐步提高、思想观念明显改变。牧民对合租社的态度发生了从拒绝、接受到称赞的根本性转变,认同合作社的人数不断增加。七是惜售思想得到突破。合作社已成为宗教信仰氛围浓厚的牧区出栏牲畜的突破口,根据合作社草畜平衡要求,群众自愿出栏超载牲畜4624头,实现了牲畜出栏又出售。

4、生态保护成效显著。通过合作社对草场、牲畜统一整合、以草定畜,统一管理,科学分群划区轮牧,实现草畜联动,从原存栏牛8719头减至存栏牛4095头,减畜率为47%;在12.89万亩草畜平衡区,饲养牛3150头,(理论载畜量3222头),租赁草场2.6万亩,饲养牛745头,2800亩饲草基地,饲养牛200头,在组群与放牧当中,注重进行了理论载畜量的测算,将放牧数量控制在理论载畜量以内,严防了因超载而导致草场的退化,做到了提质增效,实现了禁牧不禁养。同时,合作社进一步加大黑土滩治理和鼠害防治,草原生态得到了充分保护和有效恢复的目标。

四、主要做法

合作社建设草场、牲畜、社员三大资源100%的入社,草场得到划区轮牧、牲畜按类组群交、人员按技分工,力推二、三产业。具体做到了四个结合,六个统一。四个结合:一是做到了与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相结合;二是做到了与退牧还草工程相结合;三是做到了与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相结合;四是做到了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相结合。六个统一:一是生态统一保护建设;二是资源统一整合开发;三是畜产品统一加工销售;四是畜疫防治统一进行;五是合作社的盈余统一分红;六是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统一思想。

五、存在问题及困难

1、缺乏经营、财务管理人才。随着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合作社经营范围业务的不断扩大,定位不准,资金流动量逐年增大,仅靠合作社现有人员知识及管理水平难以应对市场瞬息万变,导致失去发展机会。

2、投入不足,产业融合发展后劲不强。由于当前合作社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各方面资金需求量大。由于资金缺口等原因,二、三产业发展迟缓慢。

3、基础设施不完善,防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合作社存栏牦牛76.9%为繁殖母牛,64个养殖点普遍缺乏畜棚、贮草棚、挤奶棚、防疫栏、饮水点和牧工宿舍等生产、生活方面基础设施,发生疫情和雪灾等情况,抗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严重不足。

4、转产转岗分流人员技能培训不足,就业渠道狭窄。产业结构调整后的合作社对人员重新分配后,出现了大量放牧剩余的劳动力。由于牧民受教育文化程度低,从业岗位受限,待加大对这部分牧民群众的技能培训,以便转岗就业。

六、今后合作社发展思路

1、规范合作社管理,完善各类机制。全面提高、完善合作社组织的有效运转机制,依法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完善盈余分配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高生产经营技术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生产要素配置,提高合作社规范运行能力。

2、加大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力度。合作社成立后产生的富余劳动人员,普遍缺乏转产从业的知识和技能,从业较窄,建议加大对这一部分牧民群众的培训工作。同时,随着合作社向纵深发展,对对科学化管理和科学技术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台相关措施引入专业技术经营管理人才,扶持合作社进一步规范规模发展。由于合作社养殖第一产业发展和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存在,发展二、三产业具备了客观的条件,同时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可吸纳大量剩余劳动力,拓展合作社增收渠道。

3、结合乡村振兴,强力推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三产业是合作社发展的方向和必然趋势,也是合作社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没有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合作社就没有了生命力。要充分定位甘德县牦牛乳资源充足的特点,利用建成的乳制生产加工厂,改造建乳制品厂车间,引进新设备,提升加工能力,保障生产现有有机牦牛鲜乳、酸奶、乳酸饲料等等产品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有机奶酒,乳酸饮料等新产品开发,促进合作社二三产稳步健康发展。(责任发布:何静(实习))


农业技术  农业论文  农业新闻    点击添加QQ交流群:120510388    打赏


猜你喜欢

公安部公布8起危害生态安全典型案例

公安部公布8起危害生态安全典型案例今天是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为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意识,公安部公布8起危害生态安全典型案例。1、山西平遥某绿化有限公司、某建设工程有

2024-04-16

2023年黑龙江省重点动物疫病防控培训暨全省“兽医大讲堂”第二十一期线上开讲

2023年黑龙江省重点动物疫病防控培训暨全省“兽医大讲堂”第二十一期线上开讲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控工作推进会精神和《省农业农村厅深化能力作风建设“工作落实年”活动

2023-12-22

关于组织开展全省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知识竞赛的通知

各市农业农村局、沿海市渔业主管局,厅有关处室、单位:根据山东省省直机关工会工作委员会《关于开展2023年省直机关劳动和技能竞赛活动的通知》要求,我厅制定了《2023年全省黄河流

2023-11-03

河源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典型案例公示

一、案件名称陈某违规使用农药案二、承办单位和承办人联系方式紫金县农业农村局,练文波和廖德崇,0762-7833212三、基本案情2022年10月31日河源市农业农村局会同广东省

2023-11-03

省生态保护中心举办2023年全省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培训班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下大力气治理“白色污染”,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一泓清水入黄河”战略部署要求,对我省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工作再动员、再部署、再推动,10月18日,省

2023-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