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土地可持续管理 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图)


看新闻太累,试试语音听新闻

  设立创新示范点

  为项目实施提供落地载体

  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开展林草生态恢复,陕西神木县探索公私伙伴关系合作模式,甘肃崆峒进行产业生态补偿尝试,青海大通县落实碳汇造林,四川华蓥山着力解决石漠化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难题,贵州茶香村谋求绿色发展之路……自2015年起,以适应气候变化”为主题,各具特色的创新实践活动序幕在18个示范点徐徐拉开。

  为了使三期项目各项创新活动落到实处,在借鉴以往示范点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在6省区土地退化区域选择具有广泛代表性的18个创新示范点,结合当地自然、经济、社会特点和资源状况,各有侧重地开展了农林草地生态恢复、绿色发展、碳汇、生态补偿以及公私伙伴关系等土地可持续管理创新活动。

  在这些创新示范活动中,四川启动的华蓥山大熊猫食用白夹竹抚育丰产技术示范项目”,因关系大熊猫野化成果,而格外引人关注。2018年,项目落户华蓥山大熊猫野化放归培训中心,在有关专家建议下,示范区着力在石漠化土地上改造白夹竹林林相,改善竹林内环境,调整竹林密度结构,提高单位面积退化土地白夹竹生产力,增强白夹竹林地生态功能,并辐射带动华蓥山岩溶区竹产业发展,培育丰富优质的大熊猫食用竹资源,拓展大熊猫生存空间,助力大熊猫回归大自然。

  据最新发布的我国岩溶地区第三次石漠化监测结果显示,全国石漠化扩展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但仍有1007万公顷治理难度大的石漠化土地。华蓥山创新示范点项目的开展,将为同类型岩溶区带来新的启示。

  开展SLM实践

  提升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可持续土地管理(SLM)作为三期项目创新引入的国际先进理念,旨在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管理过程,在维持可持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计的同时,综合管理土地、水、生物和环境,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各省区项目区将SLM理念和方法融入到创新示范点林业、农业、水利、果业、环保等重点项目建设中,大力推广适应不同退化土地类型的可持续土地管理和修复技术。截至目前,项目区累计造林、营林(包括推广可持续森林管理)面积182.67万公顷,其中沙地造林2.22万公顷。林地、草地和农田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显著增强。

  陕西眉县通过与总投资1891万美元的重点项目相融合,切实将SLM新理念和新方法融入到项目建设中,开展节水灌溉、污水处理、修复湿地生态等,完成森林修复2666公顷、造林733公顷。甘肃崆峒示范点在宜林荒坡地进行整地造林,治理退化土地,改善生态环境,实施荒山造林350亩。

  内蒙古红花尔基创新点在三北工程建设中推广应用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措施,治理沙化土地2530公顷;筛选出最佳的樟子松固沙造林经营模式,营造樟子松固沙林60公顷。杭锦旗创新点在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中推广应用人工造林、飞播造林措施治理沙化土地7033.3公顷,开展沙柳造林和生物沙障补植、管理,人工营造沙柳固沙林200公顷,建生物沙障固沙50公顷,有效地改善了生态,提高了水土保持能力。

  甘肃敦煌科学推广SLM理念,扩大项目辐射效应,打造了郭家堡镇红枣主题文化公园,建成了集休闲、观光、采摘于一体的产业基地,成为全市首个具有浓郁乡村特色的红枣休闲健康小镇。

  青海项目区把三期项目任务与多个投资项目相结合,在44万公顷林地上推广了可持续森林管理。大通县创新点结合青海省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工程,完成封山育林5000亩。湟中县创新点结合三北防护林建设和天然保护林工程,完成封山育林4.8万亩。

  通过示范点带动,SLM理念植根西部,融入实践,为中国乃至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佳方案,有效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发展绿色产业

  改善农村居民可持续生计

  三期项目实施以来,各省区坚持把可持续土地管理与绿色发展相结合,把项目实施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积极支持示范点改善生计、发展绿色产业。

  内蒙古项目区和林格尔创新点开展农地可持续土地管理与改善生计实践活动,在社区示范推广玉米、马铃薯高产旱作农业技术,采取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合理使用、保护性耕作等措施,提高了作物单位面积产量。

  甘肃项目区武都示范点发展花椒林提质增效示范,坚定了社区居民绿色发展信心,助力脱贫攻坚,为全省花椒产业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样板、提供了经验。小口村创新点项目通过开展田间培训,推广示范技术,建成3个枣园提质增效示范基地,提升了大枣品质及产量,建立村级电商服务点,拓宽了大枣的销售渠道,全村大枣产业收入增加15%。

  四川项目区积极参与策划春风村综合发展规划,实施茶园升级、林下中药村等项目,利用项目平台优势促进该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宜宾地区石漠化区域农民增收致富典范。

  陕西项目区眉县示范点发展猕猴桃产业,助礼泉村民成立了御杏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在礼泉示范点建设了农村电子商务示范站。

  通过开展支持绿色产业发展、促进可持续生计活动,集成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农牧业生产力水平,增加了农民收入。项目区农民年均收入比项目初期增加3078元,增幅34.84%,年平均增幅11.61%,高于全国经济增幅。通过发展龙里刺梨、眉县猕猴桃、武都花椒等绿色产业,解决7017户2.3万多人的生计问题,项目区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由项目初期的20.48%减少到不足6%。

  创新补偿机制

  开展可持续流域生态补偿试点

  近年来,生态补偿机制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重视和社会关注。如何使生态补偿资金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期项目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在可持续土地管理中的应用,在陕西和甘肃开展土地退化防治最佳生态补偿相关示范,探索生态补偿方式与路径实现机制。

  陕西项目区利用省水土保持补偿资金496万元,在礼泉东坪村完成综合治理729公顷,进行村容村貌美化,修建蓄水池、排污渠、污水净化池,利用项目资金建设御杏生态园,推广绿色栽培技术措施,提升了御杏品质和品牌知名度。同时,支持发展生态旅游和农家乐,靠特色、靠差异化发展提高农户经济收入,使当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群众年均收入由2014年的1.23万元提高到2017年的1.5万元。

  甘肃项目区统筹项目赠款资金、国家扶贫资金以及水源地保护等专项资金,在平凉市崆峒区柳湖乡新李村开展以流域土地退化防治及替代生计活动,由村级统一修建温室大棚并采用承包经营。自2016年以来,新李村整合项目援助资金和国家专项资金共计1200万元,建起150个温室大棚,将生态补偿与扶贫结合,通过技术帮扶提高生产效益,每个大棚年纯收入可达3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2014年的4700元提高到2017年的6800元,真切地感受到生态补偿带来的效果,极大地调动了全村群众参与土地退化防治的积极性,加速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作为伙伴关系”第二阶段的开局之作,2015年5月中国西部适应气候变化的可持续土地管理项目”(以下简称三期项目)启动,标志着伙伴关系”进入了新的战略发展阶段。

  在继承与发展前期多个项目的基础上,三期项目着眼于国际发展趋势,密切结合国内战略需求,致力解决西部荒漠化和石漠化区域的民生以及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提升项目区可持续土地管理能力,实现恢复退化土地、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居民生计的最终目标。

  三期项目在继续巩固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4个省区的基础上,新增了贵州和四川两个省份,实施区域从西北地区扩展到了西南地区,首次将石漠化防治纳入项目内容,项目实施区域的生态系统状况、地理气候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更加复杂,基本上涵盖了我国西部地区所有的土地退化类型。

  三期项目启动实施3年来,坚持创新发展,在多个方面实现了突破。


农业技术  农业论文  农业新闻    点击添加QQ交流群:120510388    打赏


猜你喜欢

中部和南部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疾病预防和控制区域研讨会

9月27日在中南地区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联席会议办公室召开视频研讨会,重点讨论6项,包括《中南区生猪调运管理办法》《中南区生猪养殖屠宰企业点对点调运备案信息管理办法〉》《

2022-11-01

辽宁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发放育种、生产、经营相结合 有效区域为全国的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公告

根据《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对拟核发的育种、生产、经营相结合的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及全国有效区域进行5个工作日的公示(2022年10月11日至2022年10月17日)。

2022-10-31

中温低湿区域稻谷储藏减损技术探析

由于受环境气候条件限制,储粮在一些地区一个储存期水分减量高达1.5%以上,直接导致承储单位的粮食数量减少和经济效益降低。随着粮食储备、贸易规模的增加,储粮存储期间水分减量影响企

2021-05-31

区域农作制度的设计与创新实践

华北寒旱区位于内蒙古高原南缘的冀、晋、蒙长城沿线,主要包括河北省的坝上、山西省的雁北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中段南部地区,土地面积约1×105km²,垦殖率30%~40%,人口近800

2021-05-26

黄脊竹蝗侵入云南超万亩区域!黄脊竹蝗和非洲蝗有何区别?

今年是一个罕见的蝗灾爆发年,从今年2月份开始,非洲蝗就开始在东非各地泛滥。到了5月份,意大利也出现了蝗灾,而6月份,大片的蝗虫从南亚和西亚进入了中亚地区,造成了一部分的灾害。今

2021-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