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季探访建三江见闻:昔日荒草甸,今朝万亩田


看新闻太累,试试语音听新闻

  新华社哈尔滨9月30日电题:昔日荒草甸,今朝万亩田——秋收季探访建三江见闻

  新华社记者杨喆、杨思琪

  秋收季,一千余万亩“稻海”泛起金黄色的“稻浪”,送来阵阵稻香。57岁的秦泗利已在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七星农场工作近40年,他开着一台大型收割机,在农场“万亩大地号”里收割水稻。他脚下的这片拥有半个多世纪开垦历史的土地,迎来了又一个丰收季……

  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位于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三江冲积平原腹地,20世纪五十年代,开发建设者为将这里建设成“塞外米粮仓”,建三江因此得名。

  在建三江工作生活的40年间,秦泗利见证了这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发展历程。“过去这里到处都是荒草甸子,一个‘连队’(现称管理区)60来户人家只有三台小机械,收割都得干到元旦之后。” 秦泗利说。

  半个多世纪以来,昔日茫茫荒原变成了拥有千万亩耕地的“塞外鱼米之乡”;人们曾居住的地窨子、马架子,如今变成了楼房林立的新型农垦城镇;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变为以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为标志的现代化大农业。建三江累计为国家生产粮食1927亿斤,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国家队”。

  今年秦泗利种植水稻520亩,再加上担任农场收割机驾驶员,年收入可达20多万元。这样的收益,在过去不可想象。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主任李晓辉说,20世纪七十年代建三江地区种植水稻,平均亩产量只有400斤左右,如今,这一数字变为了1200斤。“实现这样的跨越,科技的贡献功不可没。”

  在园区里记者看到,实验室内的一排排试管、一台台科研仪器摆放整齐,平均年龄只有32岁的科研工作者们正在忙碌地进行各项实验。

  园区科研人员张少波介绍,自己与同事专注于通过“超早育苗”等技术,创造更大经济效益。“超早育苗可以抢出更多积温,以前在我们这儿不能种的一些优质高产品种,现在都可以种了。”张少波说。

  在七星农场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信息化平台记者看到,200个监测点回传的万亩良田实时情况显示在大屏幕上。据介绍,智能化设备已覆盖了农场的122万亩耕地,形成了一套农业大数据应用系统。

  七星农场场长彭荣君说,农场的农业物联网已应用在农业生产、管理、品牌建设等多个方面。目前农场建设了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用手机扫描大米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消费者就可以看到种植、检测、加工信息。依靠这些,农场生产的稻米比市场价格每斤高出2毛钱左右。

  稻田广袤,粮食丰硕,北大荒的建设者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共同在这里洒下汗水。其中有一群人,每年跨越多个省区,带着收割机来到建三江进行秋收作业,他们也被称为“稻客”。

  刘华、李海霞夫妇来自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练集镇。他们和表弟夫妇一起,一家开一辆大货车,车上拉着收割机,结伴一路北上2000多公里,来到七星农场收割水稻。

  记者见到这两对“稻客”夫妻时,他们奔波疲惫,却激动满怀。刘华正在田间调试收割机,妻子则在收拾车上的生活用具,为下地收割做好开工准备。

  “我们要等霜来,霜一打水稻里的水分蒸发些,不容易沾地,就好收了。”刘华说,每天能收割水稻四五十亩,每亩价钱在50元左右,一个收割季能干上二十来天。除去一路上开销,他和妻子能有两三万元的收入。


农业技术  农业论文  农业新闻    点击添加QQ交流群:120510388    打赏


猜你喜欢

这里的“战场”静悄悄 ——宁波市稻田绿色防控技术现场见闻

丰收是农民的企盼,但是害虫可是丰收的大敌。曾经,农药是农民朋友与害虫进行战斗的主要武器,喷雾器、无人机,农田里人来人往,一片热闹景象。然而,当记者8月15日来到位于浙江省宁波市

2019-09-23

“驻村就要扎根,帮扶就要实效,扶贫就要摘帽”——陕西扶风脱贫攻坚见闻

驻村以来,以张刚为队长的国家电网陕西省宝鸡供电公司工作队干部,倾心倾力地为群众特别是贫困户服务,真心实意地为我们办实事、解难题。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18年全村脱贫56户19

2019-09-18

 辣椒种植户艾力曼 昔日贫困户今成“大明星”

“2019年辣椒长势好,颜色正,不愁卖,照往年的经验,2019年的辣椒能进账20多万元。”9月1日,和静县额勒再特乌鲁乡察汗乌苏村辣椒种植户艾力曼喜滋滋地说。2019年53岁的

2019-09-11

江西广昌巩固提升脱贫成效见闻

记者近期深入去年脱贫摘帽的江西广昌县采访发现,脱贫一年来,当地脱贫不脱政策、不脱帮扶,继续建立预警机制,防止群众再返贫;推进扶贫产业再升级,确保增收可持续;开展感恩教育,激发内

2019-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