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乡村遍植文化符号 传承文明留住乡愁


看新闻太累,试试语音听新闻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要“面子”美,又要“里子”实。乡风文明,作为农村的精神文明,既传承古朴乡间民风,又融入现代文明风尚,它的实质和核心是农民的知识化、文明化、现代化。乡风文明建设,就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璧山区以乡风文明为切入口,不断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挖掘打造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同时充分发挥乡规民约在新时代的乡治功能,为老百姓营造了有普遍认同感、强烈归属感的精神家园,助力乡村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构建一村一品传承乡村文明

  花开山坡上,风车随风动,游客游走在白墙灰瓦、绿道之中,犹如一幅淡彩水墨画,这是7月12日,记者来到福禄镇斑竹村的“福文化”基地见到的美丽图景。

  古朴的“迎福门”,别致的“福”字水车,生动的新二十四孝彩绘……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福禄镇斑竹村通过构建乡村文化符号,厚植文明乡风,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3月份我和朋友一起过来玩过一次,就觉得这里的‘福文化’氛围确实很好,所以今天特意带着家人再过来接受下熏陶。”来自重庆主城的市民张媛琴笑着说。

  游人源源不断的到来,也让附近的村民们喜出望外。

  “过去也就沃柑成熟的时候有人来采摘,但自从办起这个‘福文化’基地,天天都有人来。不管是搞农家乐的,还是像我家这样卖点土鸡土鸭的,生意都好了不少。”村民刘启华高兴地说:“天天生活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我感觉大家的文明程度都提高了不少。”

  乡土文化,曾一度被视为落后的代名词。然而,当我们要把乡村建设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之时,就必须得正视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正是如此,近年来璧山区正着力构建“一村一品”的格局,以“扬弃”的态度继承与发展优秀乡土文化,并努力创新探索,与产业发展、强村富民紧密结合,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一村一品”逐渐成为乡村独有的特色标记。

  发展农旅融合留住乡愁记忆

  “最美不过家乡,难忘莫过乡愁。”如何缓解远离家乡人们的思念之情,留住乡愁?

  璧山的做法是:发展农旅融合,留住乡愁记忆。

  7月8日,星期天,七塘镇喜观昆虫王国科普教育基地来了许多城区的小朋友。他们在中华螳螂、昆虫馆、蚂蚁广场、蝶梦空间、农耕印象、荷塘人家等多个主题景点,参与了种菜摘果等农耕亲子体验活动,感觉既新鲜又有趣。

  带队的家长孟君然说,这样的农耕体验,不仅让孩子们感到快乐,更是让他这样的成年人也回想起故乡甜甜的味道。

  在七塘镇四合村民俗农耕文化园,每天前来参观游玩的市民络绎不绝。园内汇集、展示了数千件“古玩”和老物件,有20多张明清时代的雕花鎏金床,有20世纪使用的农机具(铧口、田犁、水车、风车、石磨)等,有马车、轿子、永久牌自行车,上千个毛主席像章,还有老电视机、音响等等,数量上千,品种多样。

  参观的市民们在惊叹的同时,仿佛随着这些老物件回到了从前,想起了犁田耕地、听着老收音机播放流行歌曲的日子,让人流连忘返。

  农耕体验、民俗文化、老物件做成的场镇微景观……璧山大力实施农旅融合发展战略,打造完善一批景色美、配套全、功能齐的乡村旅游景点,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喜爱,让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又记住了乡愁。


农业技术  农业论文  农业新闻    点击添加QQ交流群:120510388    打赏


猜你喜欢

【万千气象看云南】勐景来:“村寨+景区”走出现代化边境乡村文化旅游新模式

新华网西双版纳4月2日电(记者梁甜甜)蜿蜒的打洛江、精美的塔林、别致的傣族民居……独特的景观格外引人瞩目。“万千气象看云南”采风团队一行来到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打洛镇

2024-04-03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谈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

2024-01-10

抚松县万良镇:高标准农田建设 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抚松县万良镇: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和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近日,抚松县万良镇联合县农业农村局对万才村部分耕地进行高标准农

2023-12-28

关于组织开展全省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知识竞赛的通知

各市农业农村局、沿海市渔业主管局,厅有关处室、单位:根据山东省省直机关工会工作委员会《关于开展2023年省直机关劳动和技能竞赛活动的通知》要求,我厅制定了《2023年全省黄河流

2023-11-03

泉州市推行乡村治理“积分制”让“村里事”变成“家家事”

2020年以来,泉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精神,有效地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子,切实解决群众参与乡村振兴发展

2023-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