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与生态论文_林业与生态论文题目


看新闻太累,试试语音听新闻
中国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摘 要: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承担着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等六大职责。为充分发挥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作者在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基础上,提出了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职责、目标任务和战略重点,动员广大林业系统和社会各界积极投身林业建设,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关键词:林业与生态论文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 质与 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 化伦理形态。它是对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 的总结和升华。其内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树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需求,体悟自然是人类 生命的依托,自然的消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系统的消亡,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并不是人类对 其他生命存在物的施舍,而是人类自身进步的需要,把对自然的爱护提升为一种不同于人类 中心主义的宇宙情怀和内在精神信念。二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遵循生态系统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不可完全预测的 原则,人类的生产劳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 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物质产品的生产,在原料开采、制造、使用至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 中,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对环境影响最小、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三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提倡“有限福祉"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追求不再 是 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这种公平和共享的道德,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 的规范。

  1 生态文明建设中林业的作用

  1.1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必须为实现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发挥重 要作用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 体” 。这是因为,森林是陆地上面积最大、结构最复杂、生物量最大、初级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 统,其特殊功能决定了森林在维持生态安全、维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中起着决定性和 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储库,具有缓 解温室效应的功能;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蓄水库,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能;森林 是阻挡风沙的生态屏障,具有防治土地沙漠化的功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 加快林业发展,充分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

  1.2 林业是规模巨大的循环经济体,必须为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发 挥重要作用

  林业以森林资源为主要经营管理对象,是规模最大的循环经济体。据全国第六次森林资 源清 查显示,中国现有林业用地43亿亩,可利用沙地8亿多亩;全国有木本植物8 000多种、陆生 野生动物2 400多种、野生植物30 000多种。森林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其本身就 是 一个开放式的内部物质循环和外部物质能量交换系统,其循环过程为“森林―利用―培育― 森林”。在森林资源的利用上,人类完全可以实现对其林木的全树利用和对其多功能、多效 益的循环高效利用。因此,大力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科学经营和合理利用,进行多功能、多效 益的循环高效利用,可以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林产品和生态产品的需求,扩大循环经济规模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1.3 林业生物质能源是可再生、可降解的绿色能源,必须为显著提升 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到201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年 利用量要达到3亿t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0%;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要达到 �6亿 t标准煤 ,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5%。生物质能源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可再生、可降解 的优势。而林木生物质能源是生物质能源的重要构成。我国现有森林资源中,能用于工业能 源原料的生物量有3亿多t,可替代�2亿 t 标准煤;利用现有林地,还可培育能源林�1 333.3万 hm2,每年可提供生物柴油500多万t,木质燃料近�4亿t,折合标准煤约2.7 亿t。大力开 发研制林业生物质能源,可以提升可再生能源比重,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促进节能减排降耗 。

  1.4 林业是生态文化的主要源泉和重要阵地,必须为全社会牢固树立生 态文明观发挥重要作用

  生态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基础。生态文化是人类实现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 时代 的呼唤和要求。生态文化的建设要求人们从精神形态上转变思维方式,在全民全社会树立生 态价值观、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从物质形态上 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把开发、利用和保护三者统一起来;从制度形 态上强化生态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建设,规范、约束人们和社会团体的行为,实现人与自然 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和谐是生态文明的本质,而发展林业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 ,是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的载体和平台。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成为中国现代林业建设的三大体系 之一。

  2 生态文明对林业发展模式的要求

  纵观世界林业发展历史,主要经历了森林的原始利用阶段(19世纪70年代之前)、森林的工 业利用阶段(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和森林的可持续利用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不同的森林利用阶段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以及不同的社会文明形态。有别于 传统的农业文明以及工业文明的单一目标诉求,生态文明强调了社会发展的多重目标,侧重 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产业生态化以及代际公平。生态文明的内涵决定了林业必须摆脱单纯 追求木材生产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过渡到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多重目标的可持续发展 模式,即实现林业的可持续经营。

  林业可持续经营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其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 和生态多样性不受到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它是通过综合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以发 挥其多种功能,并且保护土壤、空气和水的质量,以及森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既满足当前 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林业。可持续林业不仅从健康、完整 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良好的环境及主要林产品持续生产等诸多方面,反映了现代森林 的多重价值观,而且对区域乃至整个国家、全球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改善,都有着 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几乎渗透到人类生存时空的每一个领域。

  3 中国林业发展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3.1 中国林业发展的成效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林业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建立了以全社会共同参与为基础,以重 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为骨干,以生态脆弱区的治理为突破口,强调对现有森林资源和生物多 样性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通过造林绿化工作,增加了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得 到了较大的改善;坚持多林种、多树种、多形式、多层次造林,加快国土绿化进程,提高森 林覆盖率;实施重点生态工程项目,加快生态工程和防护林体系建设,实施了三北防护林、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绿化、防沙治沙及黄河中游、珠江流域防护林等十几 个林业生态工程项目;林业产业发展迅速,在人造板、家具、造纸等产品上成为世界林产品 生产大国等。

  3.2 中国林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林业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长期处于以木材生 产利 用为主的粗放式经营状态,问题依然突出,与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

  3.2.1 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

  从总量上来看,中国森林覆盖率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52%,居世界第130 位。人均森 林面积0.13 hm2,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34位。人均森林蓄积量�9.42 m 3,不到 世界平均水平的1/6,居世界第122位。从质量上来看,全国林分的平均蓄积量只有�84.73

  m 3/hm2,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4.86%,居世界第84位。林分平均胸径只有�13.80 cm ,林木龄 组结构不尽合理。人工林经营水平不高,树种结构单一,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比较脆弱 。

  3.2.2 林业投资渠道单一

  资金筹措渠道单一,基本上依赖各级财政的投入,社会化的筹资机制仍未形成,谁受益谁投 入的制度未得到落实。1979-2005年林业重点工程总投资1 822.48亿元,其中国家投资1 47 8. 21亿元,所占比例高达81.11%。虽然政府投资规模巨大,但是距离林业重点工程所需资金依 然有一定差距,并且部分资金尚不能及时到位,这严重影响了林业生态建设的进程和效果。

  3.2.3 森林资源增长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林产品的需求矛盾日益突 出

  由于我国人均的森林资源不足,我国人均木材、纸制品的消费量只占世界平均水平 的17.6 %和35.5%,同国民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的要求极为不适应。随着国民经济和社 会的快速发展,对木材及以木材为原料的林产品的需求El益增加。我国目前木材的总需求量 为1.5亿m3左右,而每年国内采伐的总量平均为1亿m3左右,需求缺口巨大。这种状况加 剧了 我国森林资源的危机,使得森立资源增长缓慢;同时,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林产 品的需求,我国每年外汇进口的木材及木制品支出总额高达100亿美元以上,并呈现出逐年 递增的趋势。

  3.2.4 林业科技水平低下

  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相比,林业技术水平低,表现在:①科技投入低。林业科技投入的 整体水平低,林业科技投入占国家投入的比重不足1%。②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全国林业 系统各类专门人才仅占职工总数的13.6%,远低于其它行业,更低于发达国家同行业30%以上 的水平。③科技贡献少。林业科技贡献率仅有27.3%。林业科技发展的滞后难以为林业的 可持续发展提供应有的技术支持。

  3.2.5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管理体制落后

  林业生态建设在管理上并不成熟,存在诸多漏洞,具体表现在:①投资前缺乏科学 的决策程序;②现行林业工程投资由多个部门管理、彼此协调能力差,工程资金和质量管理 发生脱节;③国家投资计划下达晚,投资不能及时到位,挫伤了实施工程的积极性;④地方 配套资金部分没有得到充分落实;⑤林业工程建设中积极推行的“报账制”和“ 监理制”等管理制度,在实施运行中大打折扣,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资金管理“报账制 ”和质量管理“监理制”。

  4 促进中国林业发展的对策

  4.1 建立完备的森林生态补偿体系

  森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的生态效益无法得 以实现,因此森林资源的供给量远远不能达到社会的需求量,阻碍了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 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则是将森林的生态效益市场化的有益尝试,必将对林业生态建设产生深远 的影响。为此,应该采取以下措施:①完善管理体制,积极试行绿色GDP核算;②完 善绿色税收制;③建立生态补偿转移支付专项基金;④强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⑤ 争取国际补偿。因此,应该积极构建全方位的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促进区域间生态环境 价值的交易,促进持续发展。

  4.2 建立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除了生态公益林之外,商品林的生态效益也较为明显。由于商品林的经营是在市场 经济中进 行的,发展商品林可以减轻政府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投资压力,提高林业的综合效益,促进林 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商品林应该成为中国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林 业生产周期长、投资规模大、市场风险高等因素,商品林的投资环境较为恶劣。所以,改善 商品林的投资环境是促进中国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举措。为此,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 作:①深化产权制度改革;②加强林业基础设施的建设;③完善森林资源流转机 制,推进森林资源的有偿转让;④减轻林业的各项税费,加大对林业投资的金融扶持力 度。

  4.3 繁荣具有创意的森林文化体系

  森林文化体系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人与森林之间产生的有关物质或意识的相互联系、相互 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是人与森林各种关系的总和。森林文化体系是人们在不断实践中对 林业和生态建设认识上的一次升华,是林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生 态环境, 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和世界林业发展的潮流。关注森林文化,发展森林文化 ,建设富有创意的先进森林文化体系,是实现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全面 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①组织并推动森林文化领 域的学术研究和交流;②开展生态理念、生态科学知识的普及活动;③推进森林文化 的物质载体工程建设;④加强森林文化人才的培养。

  4.4 完善先进实用的林业科技支撑体系

  为了确保林业生态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必须全面提高生态建设的科技含量,把科学技术贯穿 到林业生态建设的全过程,做到科学规划、科学设计、科学实施、科学管理和科学验收;要 加大对林业科技的投入,在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投资中,安排不少于3%比例的科技经费专项用 于林业重点建设工程的科技支撑;结合实际需要,围绕林业六大重点工程组织各级科研部门 进行科技攻关和专项研究,尽快突破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关键技术,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建立健全各级科技推广体系,建立技术指导和科技服务网络,加强科技推广和服务工作。

  4.5 建立科学的林业法规、政策制定与评估体系

  为实现国家重大生态工程监测和评价,需建立公共平台的框架,采用公共技术平 台与国家重 大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工作共建的原则,按照工程管理要求,选择省、地区和县,对其建设进 程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将技术开发、集成、关键技术的攻关和工程建设紧密结合,制定各 种特征信息的采集、处理标准和规范,建立和林业重点省份多级比例尺、分布式数据库的林 业基础信息数据库和管理网络系统,为国家宏观决策部门和决策层、林业建设者、生产单位 、科研部门及公众提供林业生态建设信息服务。

  4.6 强化林业工程建设的管理、监督与参与体系

  林业生态建设是提供公共物品的社会公益事业,应以政府投资为主,但是单纯由政府生产公 共物品会导致效率低下。因此,林业生态建设应以政府投入为主,但是具体实施可以通过市 场机制来运作。因此,在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中建立项目管理制度势在必行。具体措施有:① 建立项目可行性研究、评估制度和决策制度;②建立项目业主制,开展招标投标制, 引进竞争机制;③完善林业项目咨询市场,逐步推行项目全方位监理制;④形成健全 的项目资金管理体系;⑤坚持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制度;⑥建 立项目成本管理制度;⑦实行严格的政府采购制度;⑧建立完善的项目监测评价和管 理信息系统;⑨加强项目风险管理;⑩建立项目后评价制度。

  猜你喜欢:林业技师论文范文

特别说明:本网站内容都来源于互联网,供浏览者学习、欣赏,使用原则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使用者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此外,使用者如对本网站内容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力人的许可。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


农业技术  农业论文  农业新闻    点击添加QQ交流群:120510388    打赏


猜你喜欢

公安部公布8起危害生态安全典型案例

公安部公布8起危害生态安全典型案例今天是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为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意识,公安部公布8起危害生态安全典型案例。1、山西平遥某绿化有限公司、某建设工程有

2024-04-16

生态环境部党组召开会议

生态环境部党组召开会议12月18日,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主持召开部党组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

2023-12-22

省生态保护中心举办2023年全省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培训班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下大力气治理“白色污染”,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一泓清水入黄河”战略部署要求,对我省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工作再动员、再部署、再推动,10月18日,省

2023-11-02

玉米特征论文:美洲地区玉米群体特征探析

BSSS(R)C14×BS11(FR)C14、BS10(FR)C14×BS11(FR)C14产量SCA效应为显著负值。BS16(S)C3Syn2×BSSS(R)C10具有较强的

2023-06-06

生态农业发展引领乡村产业振兴建议

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着重指出,要"以生态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为导向,推动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农业模式是一种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兼顾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结构和功能优化了的农业生态系统。因此,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

2023-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