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日报》土肥综合技术治污北运河


看新闻太累,试试语音听新闻

    ▲科研人员对北运河流域污染治理情况进行长期、定位、有效的监测

    ▲循环利用技术将农业废弃物加工成有机肥料

    ?大兴区采育镇北辛店村农民搬运配方肥现场

北运河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7%,是本市最重要的排水河道,承担着流域内90%的排水任务,也是全市遭受污染较为严重的河道。专家调研表明,流域范围内每年向北运河排放的COD总量高达9万吨,其中,农业污染源每年产生的COD约3.02万吨,占总产生量的34.6%。

北运河流域又是京郊的农产品主要产区,在稳定首都农产品市场、特别是农产品的应急供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北运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最突出的矛盾,就是面临的“两难”问题。

“产量依靠化肥催”害处多

通州区于家务乡果村的“种菜能手”赵士生,站在日光温室内看着生长茂盛的番茄。让他高兴的是,应用了北运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方案给出的种菜技术后,上、下两茬蔬菜(芹菜、番茄)比以前每亩增产4000多公斤,少施化肥290多公斤。

“产量依靠化肥催”在果村一带很流行。赵士生介绍说,上茬芹菜,每亩要用80多公斤的二胺和30公斤的尿素作底肥,芹菜生长期间还要追上3-5次尿素,每次15-25公斤,再加上下茬番茄,一年化肥用量每亩高达350多公斤。

按照这种方法种植蔬菜可谓是立竿见影,芹菜每亩产量很快就达到7500多公斤,番茄达到5000多公斤。对于一个蔬菜新产区来说,是相当不容易的。

不过,让赵士生搞不明白的是:“产量依靠化肥催”的方法似乎失灵了。此后,无论怎么增加化肥的使用量,蔬菜产量始终维持在这个水平上,有的年份还要减产。他还发现了一个怪现象:尽管有机肥用量没少,但有的菜田土壤开始变得板结了,蔬菜口味儿也大不如从前。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单一而过量使用氮素化肥,导致营养过于单一。”土肥专家、市土肥站站长赵永志说,危害还远不止于此。研究表明,化肥中的氮是速效养分,即使施用量再少,也不可能全部被作物吸收利用,施用量越大,利用率越低。未被作物吸收利用部分,有的存在土壤之中;有的随降雨、灌溉和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对水体产生污染,形成面源污染;还有的挥发到大气之中,对大气产生污染。污染就由此产生了,比如氮肥中的硝酸盐会转变为亚硝酸铵,这是公认的致癌物;磷肥施用过量,一方面会改变土壤的酸碱平衡,另一方面磷的流失又会造成水的富营养化。

调查表明,北运河流域化肥用量每亩高达33.33公斤(纯养分),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肥料利用率仅为25%左右,磷肥的利用率10%-15%,钾肥的利用率30%-40%。另外,制造化肥的矿物原料及化工原料中,有的含有多种重金属物质和其他有害成分,它们随施肥进入农田,造成土壤污染,随着地表水流入河道,导致河道水体污染。

“把脉问诊”开“药方”

种菜该怎么施肥?爱琢磨的赵士生竟然对这个“习以为常”的种地问题无所适从了。赵士生也清楚是施肥不当所致,但怎么琢磨也搞不明白。赵士生感慨地说,如果不是应用了北运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案中提出的蔬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他还会按照“产量依靠化肥催”的施肥方法继续下去。

对于科技人员说的“给蔬菜施肥要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施多少”,赵士生自然深有体会。

对农民来说,获取更高的产量是必须的,但获取的方法要变一变了。通州区农技推广站副站长金丽华介绍说,按照治理方案要求,科技人员来到果村为菜田土壤“把脉问诊”。通过土样抽检发现,果村施肥存在重施氮肥、乱用磷肥、忽视钾肥的问题,致使土壤中氮、磷、钾含量比例失衡。科技人员为果村开出了“药方”:改单一氮素化肥为蔬菜专用配方肥,即针对果村菜田土壤养分含量情况确定出氮、磷、钾含量比例为18%、9%、18%的果村蔬菜专用配方肥。

通州区农技推广站在北运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过程中,在20万亩的示范区域内抽取了3100多个土壤样品,进行了3.5万项次的化验,最后,根据各种植园区和农户土壤情况及种植的作物,制定出不同作物专用肥配方。金丽华说:“像赵士生所用的蔬菜专用配方肥,上茬芹菜纯氮用量比以前减少六成多。施用钾肥,可以提高蔬菜抗病虫害能力,改善蔬菜品质;特别是在土壤缺钾的情况下施用,更能大幅度提高蔬菜产量,但以前却基本不用。”

对于土壤不同养分含量情况以及不同养分对蔬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赵士生尽管觉得有道理,但少施那么多的化肥,心里还是没底儿。由于没有更好的办法,当初只想试试而已。但试过之后,让赵士生有了切身的体会:上茬芹菜每亩产量达到了1.03万多公斤,增产2500公斤,化肥少用180多公斤;下茬番茄每亩产量7100多公斤,增产2100多公斤,化肥少用110多公斤。最让老赵想不到的是,蔬菜的口感和品质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蔬菜价格也跟着上去了。其中芹菜每公斤卖到2.6元左右,比过去提高0.6元。

就我国地少人多、耕地日趋减少的基本国情而言,化肥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有机肥日趋减少的趋势下,化肥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化肥,是北运河流域的重要污染源。赵永志站长介绍说,北运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最突出的矛盾,就是面临的“两难”问题:既要治理,又要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化肥无害,错在人为。赵永志说,将化肥投入控制在科学的范围内,是在北运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过程中破解“两难”问题的关键;而农民使用配方肥料,则是破解“两难”的难点和落脚点。

由于受“高投入高产出”生产方式的影响,农民形成了“施肥越多产量越高”的传统施肥观念,肥料投入量越来越多,既增加生产成本,还带来农产品安全和农业面源污染等诸多隐患。

“农民自觉使用配方肥,是北运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能否取得实际成效的关键。”赵永志说,在治理工程实施过程中,市土肥站通过报刊、广播和电视等媒体、技术培训、农民田间学校,以及大量的田间对比试验、示范展示和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宣传和展示使用配方肥的效果,让农民直观地感受到配方肥带来的好处、传统施肥方法的危害,推动改变农民施肥观念和方法的转变。

“农民乐于使用配方肥,并不等于农民能够用上配方肥。”赵永志说。

为了让农民能够用上与北运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要求相一致的配方肥,土肥系统通过创新土肥技术推广服务方式,总结形成了适合北运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实际和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的一条龙式、农企结合式、连锁配送式、农资加盟式和科技入户式五种技术推广服务模式,通过这些“物化技术物流网”,将有形的肥料和无形的技术融合在一起送到农民手中。

推广配方肥,只是土肥系统在北运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中推广的综合治理技术之一。2009年以来,土肥系统在北运河流域治理示范区域内,累计推广以有机肥、配方肥、缓释肥、吊袋二氧化碳和农业生产废弃物循环利用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理技术388万亩,化肥利用率提高3至5个百分点,累计节肥8430吨,增收节支2.15亿元。其中,2014年88.7万亩,节肥1537吨,增收节支5656万元。

治理评估表明,2013年北运河流域治理区域内土壤有机质达到21.1克/公斤,比2009年提升17.8%;碱解氮为104.4毫克/公斤,比2009年降低5.78%;有效磷86.9毫克/公斤,比2009年提升9.3%,速效钾含量为185.8,比2009年提升22.2%。

市土肥站 高启臣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农业技术  农业论文  农业新闻    点击添加QQ交流群:120510388    打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