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铁饭碗”育蟹,在稻田里养虾,在森林里养鱼……他赋予农业更多“绿色想象力”


看新闻太累,试试语音听新闻


  沈竑这个人,有点“闲不住”。
  25岁硕士毕业后,他捧上了国家海洋局的“铁饭碗”,却在33岁时放弃了这一切,“另起炉灶”跑到崇明去养蟹。
  40岁时他突发奇想准备在稻田里养小龙虾,为此专门在崇明竖新镇成立了一家生态农业公司,如今“稻虾鳖”共生的产业链已成熟,产品叫好又叫座。
  53岁时他发现林地里的沟渠可以用来养鱼,就在百余亩林地里开始尝试,如今成群的鱼在林间小溪里畅游,养出来的鱼健康又美味。
  今年55岁的沈竑已是上海春润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上海滩涂生物资源开发研究所所长,可谈及生态农业的发展,他依然“脑洞大开”,依然充满“绿色想象力”。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农业”和“稳定”天然相关,可沈竑为啥一直在“折腾”?“我是搞技术出身,从事农业也要和一般农民有差异,必须要多动脑子,这也是都市现代绿色农业的发展趋势。农业是有潜力、有吸引力的,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更多市民吃到安全放心的农产品。”
  不要“铁饭碗”,跑到崇明去养蟹
  沈竑是浙江湖州人,大学学的是水产养殖,1989年在当时的上海水产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到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工作,30岁出头就晋升为高级工程师。
  这样的职业生涯起点,可谓顺风顺水,不过“闲不住”的沈竑并不满足于现状。“我想从事水产养殖与科研,正好当时工作中常坐着渔船到崇明、长兴、横沙三岛做生物资源调查,发现蟹苗难以繁殖、全靠捕捞,价格昂贵,就想挑战下自己。”
  1997年,沈竑辞去了国家海洋局的工作,跑到崇明岛,受聘于上海瀛生实业有限公司,研究河蟹繁殖。“当时很多人把‘进城’当毕生追求,主动跑到农村去养蟹,确实需要一定勇气。不过如果有机会再来一次,我还是会这样选择:从事自己想做的事,才能获得内心的满足。”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蟹并没有那么好养。沈竑先后在崇明团结沙等养殖基地工作,当时的生活条件非常差:基地里没有自来水、没有有线电视、没有空调和浴室,晚上的娱乐活动就是守着一个图像模糊的电视机;三伏天关着房门太热,一开门就有无数蚊子来“打招呼”;寒冬腊月里,北风钻进门缝,冻得人直哆嗦。
  在这样的环境里,沈竑坚持研究,最终繁殖出了崇明首例人工河蟹苗。“在显微镜下看到河蟹胚胎出现心跳时,那种快乐无以言表,最终河蟹胚胎顺利发育成熟、破膜而出。那次成功,坚定了我扎根崇明从事生态农业的决心。”
  怎么让水稻更绿色生态?他在稻田里养小龙虾
  2004年,沈竑又有了新想法:民以食为天,他想尝试下种水稻。能否和自己的老本行——水产养殖结合起来?这一琢磨,“稻虾共生”的种养模式就有了雏形。
  “种水稻,我是‘半路出家’,拼产量肯定拼不过有经验的老农。但我是做技术出身,所以就想尝试技术创新。”沈竑告诉记者,在稻田里养水产的做法早已有之,“稻鱼共生”在浙江等地有悠久的历史,并形成了稳定的消费市场。养鱼能减少水稻病害,因为鱼的活动增加了水体流动、疏松了土壤,为水稻提供了更优良的生长环境。而且,鱼是一种很好的“监测器”,如果鱼的生长出现异常,就说明田里的水有问题,可及时采取措施。
  经过研究后沈竑发现,鱼苗对于稻田里农药的敏感性,不如虾苗和蟹苗。“既然要选‘监测器’,就要选对环境最敏感的。蟹的敏感性不如虾:蟹苗一般是繁育后投放到水稻田中,已有一定的抵抗力,相当于在水稻田里‘上幼儿园’;而虾苗不是,虾苗可以在最初的繁育阶段就投放到水稻田里。”
  选河虾还是小龙虾?沈竑最终选了小龙虾,因为河虾的繁殖季节和水稻的生长时间不匹配:河虾是秋天繁殖,避开了稻田农药的使用高峰,“监测效果”不理想,小龙虾的繁殖时间和水稻田的农药使用时间匹配。“如果小龙虾能安然在水稻田里繁育下一代,农药指标就一定没问题。”

  于是,沈竑2004年在崇明竖新镇流转了数百亩土地,成立了一家生态农业公司,尝试“稻虾共生”种养模式。要投放小龙虾就必须要开挖生态环沟,并降低水稻种植密度,稻田通风、光照条件好,小龙虾也有稻田害虫可吃,当年水稻和小龙虾都有了可喜的收成。
  “稻虾共生”初获成功,沈竑还不满足:这个“生物链条”能不能更长些?甲鱼以龙虾为食料,能不能探索“稻虾鳖”共生?
  2008年,上海春润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一条种养结合的产业链进一步完善: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病虫害,可依靠小龙虾、鳖来解决;小龙虾是鳖的美食;水稻种植过程中不施化学农药,田里的益虫种群数量增加。在这种模式下,水稻生态无污染、小龙虾肥壮、野生鳖营养价值高,可谓“三赢”。

  如今,沈竑将合作社里养了两年的鳖转手给家庭农场养殖,同时提供技术支撑,生产出的农产品统一销售,带动周边家庭农场致富。目前,春润合作社的合作伙伴已有十余家。
  鱼不养在“花园洋房里”,而是养在“跑道上”
  沈竑的“想象力”还不止这些。从2017年开始,他又开始研究新项目:跑道养鱼。
  所谓“跑道”,其实就是活水,鱼在其中一直保持“跑步运动”,养出来的鱼就更好吃。更关键的是,这些“跑道”位于崇明的林地里,水体自净化能力强,对环境的压力大大减小。

  在崇明竖新镇的一片林地里,记者看到了这些“跑道”。这片林地目前有120亩,其中有4条25米长、4米宽的河道,这些河道都是在林地里原先沟渠的基础上开挖而成,每条河道的一端都装有一个水泵,可以让河水达到每秒0.5米左右的稳定流速,加州鲈鱼、昂刺鱼等在里面欢快游动。“就像林间小溪一样。”沈竑说。
  沈竑告诉记者,传统的鱼塘养鱼,是把鱼养在“花园洋房里”,鱼虽然也在游动,但“运动量”不够,肉质、口感往往一般。“我们让水流起来,让鱼游起来,鱼的运动量增大,肉质就会更好。而且,我们在每条河道的末端3米处装上滤网,鱼过不去、鱼的排泄物可以过去,这块3米乘以4米的空间就成了鱼的卫生间,确保鱼的生存空间干净。”含有鱼类排泄物的尾水,会先进入附近农田,农田吸收一部分尾水养料后再经过沟渠、湿地通过生物手段净化过滤,经过处理的尾水可再次进入河道供水产养殖之用。
  这样做之后,不止林地更有活力、鱼塘有了升级版,还能有其他收获。“以后,净化后的‘水溪跑道’里会有各种小鱼小虾,还能看见水草,鸟儿也会不请自来,形成‘水在林中流、鱼在水中游、人在林中走、鸟在林上飞’的美丽景象。”
  沈竑告诉记者,从事任何行业都应该保持好奇心,保持探索的欲望,农业也是如此。“农业很有趣、很好玩,希望更多有技术、有热情、有想法的年轻人才到农业领域来‘开脑洞’、来发挥想象力,共同助力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


农业技术  农业论文  农业新闻    点击添加QQ交流群:120510388    打赏


猜你喜欢

农业强国建设扎实推进

丰收粮颗粒归仓。黄淮海平原广袤田野上,越冬小麦盖上了“棉被”,正在积蓄生长的力量。南海之滨,海南南繁育种基地,又迎来科研人员忙碌的身影,抢时间、拼速度,一个个新品种从这里走向全

2024-04-03

美美与共话姑苏 ——看一个特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高水平率先实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开弦弓村。26块石阶静静向费孝通江村纪念馆延展,台阶上清晰刻录着费孝通先生1936-2002年间26次访问开弦弓村的信息。以这方烟雨江南地为观测点,他写下了著

2024-01-10

推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培训班在安徽砀山举办

推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培训班在安徽砀山举办9月14日—15日,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在安徽省砀山县举办推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培训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品种培优、

2023-12-22

农业农村部共建高校专题交流会在江苏南京召开

本网讯12月7日,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司、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江苏南京召开共建高校专题交流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

2023-12-12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通知 部署今冬明春科学应对厄尔尼诺 防灾减灾保安全稳供给工作

本网讯受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影响,叠加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预计今冬明春我国大部地区阶段性冷空气活跃,极端天气可能多发频发,农业防灾减灾形势复杂严峻。为做好冬春农业防灾减灾救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