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企业调整配方国内豆粕回调整理


看新闻太累,试试语音听新闻

  近期,猪、鸡低蛋白配合饲料团体标准等两项标准出台,将有效减少豆粕等蛋白饲料原料用量。饲料企业调整配方,豆粕占比下调幅度有限,未来豆粕缺口仍在,长线依旧看强。

  初冬将至,丰产及出口下降施压美豆盘面,国内豆粕市场在一番大涨之后进入短暂回调整理阶段。博朗咨询·豆粕网统计,截至10月31日,全国豆粕市场平均销售价为3550元/吨,周环比下跌77元/吨。其中,沿海产区油厂蛋白43%豆粕均价为3510元/吨,全国主要销区市场均价3579元/吨。

  饲料新标出台市场观望为主

  近期,饲料工业协会发布新的饲料蛋白标准,猪、鸡低蛋白配合饲料团体标准等两项标准出台,将有效减少豆粕等蛋白饲料原料用量。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新标准在全行业全面推行后,养殖业豆粕年消耗量有望降低约1100万吨,带动减少大豆需求约1400万吨,这将影响豆粕需求,对近日连粕走势有利空影响。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豆菜粕价差升至4年高位,这一现状有望提高饲料中菜粕添加比例。新的低蛋白标准,给豆粕市场注入一剂“降温针”。另外,从周期上看,第四季度豆菜粕价差回归概率大。

  开机压榨增加豆粕库存回升

  据统计,截至10月26日当周,国内主流油厂开机率57.5%,较前一周增加1个百分点。当周大豆压榨量上升至202.3万吨,比前一周增加5.1万吨。国内油厂豆粕供应增加,但因上周豆粕价格走跌及国内生猪养殖    业疫情频发,豆粕成交下降,全国豆粕库存止跌上升。截至10月26日,国内大豆库存760.2万吨,前一周为778.5万吨;豆粕库存96万吨,较前一周增加19万吨;豆粕未执行合同507万吨,前一周为561万吨。

  美豆出口惨淡南美预期增产

  因中国订单匮乏,9月1日~10月18日,美豆累计出口检验量同比下降40%,仅为590万吨。近3周美豆出口销售偏低且不及预期。截至10月18日,本年度美豆未交付订单量仅1490万吨,而上年同期为1890万吨,对中国装船下降将削减整个市场年度美豆出口。据此,2019年8月底美豆结转库存预期过剩,在2700万吨左右。

  《油世界》对2019年初巴西大豆产量的预估在1.19亿~1.22亿吨之间,与上年持平或略增。预计2018/2019年度阿根廷大豆种植面积或增至1800万公顷甚至更低,略高于上年。即使天气条件正常,阿根廷大豆产    量或增至5100万吨,比上年干旱减产的3530万吨高不少,但不及2年前的5280万吨和4年前的6000万吨。

  短线粕价回调长线依旧看强

  据巴西国家农业统计局消息,中国已经采购大约1100万吨阿根廷和巴西大豆,这些大豆将在2018年11月、12月以及2019年1月份交付。2019年初中国将大幅提升阿根廷大豆采购,因2019年巴西大豆整体出口供应预期不会增加。预计2018/1019年度(10月/9月)中国大豆进口总量为8930万吨,低于上年度的9410万吨。

  中美贸易摩擦阴影下,美豆收割顺利,出口数据惨淡,美豆价格承压。非洲猪瘟疫情继续扩散,国内豆粕需求有一定的缩量,但幅度很小,豆粕供应仍足;饲料企业调整配方,豆粕占比下调幅度很小,空间有限。短线国内豆粕市场偏弱回调整理,未来豆粕缺口仍在,长线依旧看强。


农业技术  农业论文  农业新闻    点击添加QQ交流群:120510388    打赏


猜你喜欢

猪价继续“飘红”逼近14元!预计节后生猪价格将有所回调 但幅度较小

据中国生猪网猪价系统监测,2022年10月08日星期六,中国外生猪均价26.28元/公斤,比昨日(25.93元/公斤)上涨0.36元/公斤,比上个月(23.37元/公斤)上涨2

2022-11-05

东北区测土配方施肥土壤养分基础数据审定会在京召开

9月29日,全国农技中心在京通过视频方式召开东北区测土配方施肥土壤养分基础数据审定会,邀请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海南大学等单位专家

2022-11-05

北京新发地市场菜市场创近期新高!蔬菜价格开始回调

10月11日,新发地市场佳农门,装满蔬菜的大货车有序排队。记者从新发地市场了解到,目前北京市场供应的大白菜、包心菜、娃娃菜、菜花等品种产地已经南移,新发地市场蔬菜供应充足,价格

2022-11-03

养鸭中医绝密配方!鸭蛋中医增蛋食谱!

**近不少蛋鸭养殖户吐槽,明明选择了一个好的蛋鸭品种。为什么鸡蛋产量还是不理想?其实蛋鸭的品种只是产蛋量高的一个基本条件,其次是良好的饲养管理,添加中药增蛋。这个中药秘方可以养

2022-10-25

秋延迟蔬菜苗期用肥配方

死棵、线虫发生重优选甲壳素+生物菌剂蔬菜定植后,苗期病害高发,死棵严重,是影响蔬菜生产的首要因素。因此菜农在做好底肥发酵、高温闷棚的基础上,还要注意苗期追肥,提高抗逆性,抑制病

2021-05-31